全国招聘外教 多、快、好、省 188-8885-0127
登录|注册
聘外易-让学校招聘外教更容易!全国外教招聘-多快好省
您的位置:聘外易>>外教故事

我国第一批外教、教育家吴雪莉逝世

发布:4/8/2022 5:40:32 PM作者:Lisa点击:1570

我国第一批外教、教育家吴雪莉逝世

       中国无党派人士,教育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雪莉先生。

       据河南大学发布的讣告,中国无党派人士,教育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雪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下载.jpg

       吴雪莉(外文名:Shirley Wood),女,1925年7月15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1957年到河南大学任教,是我国第一批外教(外籍人才)之一。1975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雪莉先生加入中国国籍。曾任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外语系名誉主任,Eugene O'neil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政协第五至八届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吴雪莉先生热爱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推动中美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先生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的一条街》(英文小说)、《实用英语语音教程》《美国的农业及其农业教育》《英美文学批评史话》等学术专著;发表了《中国学生与阅读技巧》《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高层英语人才》《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浅谈尤金·奥尼尔的戏剧语》《送冰的人来了——奥尼尔的<愚人船>》等论文;为伦敦出版社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为《陈云文选》翻译了初稿。曾被《人民日报》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吴雪莉先生2019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十大功勋外教”称号,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开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获得“河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等荣誉。吴雪莉先生品格高洁,为人师表,成就卓著,垂范后学。先生以河南大学为家,毕生献给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晚年仍一往情深地支持“双航母”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并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深受全校师生爱戴。

       吴雪莉1946年毕业于密执安州立农学院。同年随丈夫中国留学生总工程师黄元波先生来华,1946年至1948年在西北农学院任英语副教授,后受聘于河南大学,成为外语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长期担任英语口语、美国文化和英美文学等本科生(本科学士外教)课程。

       吴雪莉先生的爱国热忱为人所熟知,1975年经周总理批示,顺利加入中国国籍,实现了她近30年的夙愿。先生有浓厚的中国情结,珍藏着一面新中国成立前夕制作的五星红旗,年年国庆节都会把它挂在家门口。河大有她的事业和家庭,先生以这里为家、为根,对这片土地热爱得也更为深沉。她血液里流淌着的浓浓中国情,更增添了这位华籍美国人(美国外教)身上的传奇色彩。

“我不是外教,我是名副其实中国人”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吴先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艰难奋进的岁月中,吴先生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中,吴先生一直跟随着国家铿锵前行。

1938年,刚刚十三岁的吴雪莉第一次从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从那时起,她就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样一份好奇,后来催生了一段跨国爱情和婚姻。

1945年,20岁的吴雪莉和来自中国的特派留学生黄元波相识相爱并走进婚姻殿堂。一年后,吴雪莉跟随丈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自此,她与这个神秘又古老的国度结下了长达一生的深厚情缘,见证了这个东方古国的壮阔跃变。

1949年9月30日下午,新中国成立前夕,吴雪莉先生排了几个小时的长队,终于如愿购得了第一批生产的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个国庆日,这面国旗始终都会固定不变地飘扬在先生家的门口。

这一过程中,随着对于中国的认识越来越深,吴雪莉先生对于中国的感情也越来越浓,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变。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雪莉先生顺利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先生珍视自己的中国国籍,她经常说自己是“华籍美人”,也会很认真地向来访者纠正“外教”这个身份:“我早就不是外教了,我是名副其实中国人。”

悠悠赤子心,浓浓中国情。吴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吴先生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传播者。

1958年,吴先生撰写的一本描绘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画卷的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在伦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这样评价该书:“这是一幅描绘共产主义中国日常生活的画卷,它不是一个西方记者也不是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周的采访记录,而是一个嫁给中国人、做了中国家庭的主妇和母亲的美国妇女的亲身经历。”吴先生用独特的视角、切身的感受为西方社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难得第一手材料,为西方探寻神秘的红色中国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

入籍中国后,吴先生更是将“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国家”作为自己的使命。她利用一切机会介绍、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美丽风光、教育发展等情况,她的双语优势,独特的经历,让她的推介获得了独特价值,赢得了外国读者和听众的深度认可。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吴先生笔耕不辍,先后将《在和平的日子里》、《苦菜花》等作品译为英文,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88年,应中共中央编译局邀请,吴先生前往北京(北京外教招聘),翻译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在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部分初稿。凭借着母语(母语外教)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吴先生在攻克“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凝聚力”等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语翻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翻译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和马列著作编译局专家的认可和称赞,并被认定为这类词汇的标准译法。《人民日报》更是称赞吴先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我是一名中国教师”

吴先生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在近70载的科研执教生涯中,先生的教学方式幽默新颖,对待学生认真严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为人治学,在三尺讲台上成就了桃李万千。

先生上课形式活泼,把会话课搬出教室:在校园里让学生用英语来介绍一花、一草、一物,在食堂中用英语来描述大饼、馒头、面条、米饭,在图书馆用英语来借书、还书;经过她的精心挑选和认真翻译,《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变成了中英文对照的自编讲义;她把童话改编成剧本,学生们扮演狼外婆、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欢声笑语中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她教风严谨,从论文选题、写作提纲到最终答辩,与每个学生至少要面谈4次,要求字数在2万字以上,绝不允许抄袭。她说,“现在要求严格,将来他们一生受益”。

       先生长期担任英语口语、美国文化和英美文学等本科生课程,主讲《英美文学批评》《英美文学》《英文写作及阅读技巧》等硕士(硕士外教)课程;吴先生是首批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参与编订教材、设计硕士课程、开办青年教师研修班等,致力于英语口语、美国文化、英美文学及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生为学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辞劳苦,参与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先生事不避难,业不避细,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为外语学科的发展竭尽全力。先生注重梯队建设,亲自挑选出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为他们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挑选出优秀的研究生组成第三梯队、第四梯队,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先生深邃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治学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外语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及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校园里认真的“滑稽美人”

加入中国国籍后,弟子不无敬意地说吴老师是“华籍美人”(中国籍美国人)时,她却眨眨那双闪烁着睿智而幽默的眼睛补充说:“是‘滑稽美人’(FunnyBeauty)!”在开封人眼里,“滑稽”不乏风趣与博识之意。

吴雪莉的学生、河南大学教授关合凤说,“滑稽美人”也是她上课的写照。她上课都要戴着首饰,打扮得很漂亮,而且上课时特别活跃。

上课虽活跃,吴雪莉的严格和认真在河大却是出了名的。

她对论文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从论文选题到定写作提纲,每名学生至少要面谈4次,文章在2万字以上,绝不允许抄袭。

吴雪莉还有句名言:“耽误学生的时间,那简直是犯罪。”几十年来,她从不缺课,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律上课为先。吴雪莉患有腿部静脉曲张,犯起病来几乎无法行走,每逢犯病,雪莉就单腿跳着去上课。当她一步步跳进教室,所有的学生都肃然起敬。

“她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让你不得不尊敬她。”关合凤说,如今这种严格和认真也代代相传,成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传家宝”。

“我的家就在这里”

采访中,很多人向记者提到吴雪莉有一个跟随她大半辈子的“宝贝”——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吴雪莉说,这面国旗是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买到的。从1949年至今,吴雪莉一直珍藏着这面国旗。每年10月1日,她总会在自家院子里悬挂起这面国旗,庆祝新中国的生日。

吴雪莉和丈夫共有6个孩子。1984年丈夫去世后,吴雪莉的5个子女先后移居美国。2012年,大儿子在河大退休后,也移民到美国。吴雪莉却留了下来。

很多人奇怪,她为什么不随子女去美国安享晚年?

“我已经在河大生活大半辈子了,母亲和丈夫都在这里去世,我的事业、我的学生也在这里,我的家就在这里。”吴雪莉生前不止一次这样回答,自己就像树扎下了根,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壤,离不开中国了,她要留在中国见证国家前进、发展的历程。

60多年过去了,吴雪莉虽然在开封搬了多次家,却始终紧挨河大校园。她说,守着被岁月浸润的河大校园,日日散步出门,就能看着铁塔,听着风铃,就像她年轻时刚来到这里一样。“我要守着这里一辈子,将来骨灰要撒在黄河里,和深爱的土地,永远在一起。”

如今,斯人已逝。“吴雪莉先生热爱中国,为人师表,以校为家,将毕生献给了河南高等教育事业,晚年仍一往情深地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并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深受全校师生爱戴。先生的去世是河南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接续前行,持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沉痛表示。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新闻网、澎湃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


小编推荐:城市招聘外教攻略

本站所有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资料版权均为本站所有。任何机构、个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保护原创作者权益,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