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汇报
巴黎奥运会来了,入乡随俗的饮食勾连起他们的“中法情缘”
法国人伯涵峥在上海(上海外教招聘)偏爱吃中餐,中国人宋禹林在法国留学期间以奶酪加法棍面包,吃得美滋滋,顾悠悠一口气可以吃8个马卡龙,入乡随俗的饮食让他们更快融入和喜爱当地文化,也成为中法交流的民间使者。
“不被定义,也没有局限,到哪里就通过饮食迅速地融入,进入到这个区域的最深处。”主持人秦畅这样说。
这个周末,“汇讲坛”开讲。恰逢巴黎奥运会开幕,今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现场的四位嘉宾分享了各自与法国的“情缘”。
历史与当下的回响
冯志浩,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陈列部主任。他参与策划的《印记·法兰西》正在徐家汇地铁站文化长廊展出。展览以丰富的史料为载体,展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细节。
“我们不仅要去读书,还要去寻求解决中国发展的问题。”
1919至1920年,追求进步的中国青年掀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潮,数以千计的青年远离家乡,奔赴法国,而上海是他们出发和回归的主要城市。
“他们在法国做学徒、干苦力,工资大部分也就是十几法郎。环境很差,下雨都没有钱买雨衣,就淋着。早上六点半上工,一直到下午四点半收工,五点开始读书,一直可以读到九、十点。”冯志浩说,赵世炎就是在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在工余时间捧读各类书籍。每到黄昏,他总独自跑到工厂顶楼平台,借助夕阳余晖,希望“窃取”更多的光阴读书,于是自喻“黄昏之贼”,他还在自己摄于法国时的照片上写下这四个大字,时刻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
同时,徐家汇书院一层特别推出了《印记·法兰西》主题书架,带读者回顾百年前进步青年留法求学的历史。
时针拨回至当下。上海交通大学中法学院数学教师伯涵峥(外籍人才),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对中国、上海的印象,“总感觉中国是奇妙又遥远的地方,我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画面。没想到,长大后这个梦想实现了”。
作为一位外籍教师,他积极融入上海的社会生活,促进中外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文化领域的合作。他还曾参加交大“一二·九” 10公里比赛,获得教工组第二名,全校第九名的好成绩;参加交大元旦迎新跑活动,与全体师生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他说:“我喜欢跑步,喜欢简单地散步。”由此,徐汇滨江成为了伯涵峥的最爱,“空间友好,这是我喜欢上海的理由”。
文明互鉴进入“上海时间”
“全球艺场,正进入‘上海时间’。”顾悠悠,西岸美术馆资深策展人。自2018年起,她就在西岸美术馆X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中担任展览相关工作,专注于现当代艺术展览统筹与策划、专著编撰以及学术研究。作为“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重点项目之一,西岸美术馆正在举办与蓬皮杜中心展陈合作的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
今年,西岸美术馆与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开启第二个五年展陈合作计划。双方将深化中西文明互鉴之路,通过更多实验性的在地艺术项目,让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持续闪耀。
“很多家长都很关心,西岸美术馆有全国首个儿童专门的展览区域,这些展览从法国巡展过来,邀请很多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设计师、艺术家进行策划。除了有沉浸式的互动性,小朋友在当中有比较多的教育意义。”她说。
“FISE——国际极限运动嘉年华,就是要把所有好玩的、年轻人喜欢的、随时不断更新自己项目的赛事现场放在一起。”飓风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宋禹林带领团队,积极推动国际知名极限运动赛事“FISE世界巡回赛”在中国的落地执行。作为奥运资格赛·上海遗产,今年的10月16日至20日,FISE世界巡回赛中国·上海站将在徐汇滨江举行。届时,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油罐广场等西岸核心区域将成为极限运动的赛场。
宋禹林以滑板运动为例,这本来就是一个街头起源的体育项目,现在逐渐做成非常专业的比赛。这项运动的出圈,更多是让大家能感受到:“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我就去做这些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交到朋友,锻炼身体、心理素质。即便摔跤,也挡不住他们的一种坚持:我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要成为最厉害的选手。
她认为,正是蕴藏在运动背后的这种文化,在运动的热情可以永不熄灭,在法国这样,在中国,在上海徐汇滨江也是如此。
汇讲坛的大讨论结束了,但嘉宾都意犹未尽:中法交流还在不断结出硕果,并将继续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