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合肥日报
2025“走进魅力合肥”座谈会举行,九位外国专家讲述“合肥情缘”
5月20日上午9点,合肥市(合肥外教招聘)政务服务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初夏的晨光。
九位来自德国、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等国的外国专家陆续步入会场。他们中有人和新朋友握手言谈,有人捧着笔记本电脑准备发言资料,会议室里不时响起“Hello”与“你好”交织的问候声。
这场名为“外国专家老友会”的座谈会,开场便充满温度。当会议主持人以“外国专家,我们的好朋友”作为开场白时,全场报以会心的微笑。
在接下来的三个半小时里,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九段跨越山海的合肥故事,串联起一座城市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科创引擎
数据背后的“合肥速度”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的发言如同打开一本城市发展年鉴。
从2012年的4168亿元到2024年的13507.7亿元,合肥经济总量的“三级跳”背后,是科创基因的持续激活。
成为全国6个研发投入强度达4%、国家高企破万的城市之一;在建、拟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累计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9个。
2024年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讯飞星火大模型迭代至V4.0……
“这些数字背后,有在座各位的贡献。”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的目光扫过会场,落在大众汽车(安徽)公司的两位项目经理身上——Jamil Zahr(贾米尔扎赫)和Patrick Lira Vaylon (帕特里克·里拉・阿瓦隆),他们所在的企业,正是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核心引擎。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Alexis Gross(亚力克西斯·格罗斯)提到,大陆集团合肥轮胎工厂将“双元制教育体系”成功引入,项目即将迎来第十个年头,190名学员中已有数据分析师、工程师等骨干力量。
“在大陆集团合肥工厂,我们快乐工作,在工作之外也一样。工厂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开展多样的活动,比如足球、羽毛球、跑步和舞蹈等。快乐且健康的员工是公司成功的基石,我们关心关爱员工,他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亚力克西斯・格罗斯的话音里带着自豪。
合肥的“科里科气”更体现在基础研究的突破中。
中国科大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深空探测卫星划破苍穹的瞬间,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的Viktoriia Saklakova(维多利亚),用中文讲述了“双向选择”的故事。
维多利亚在中国科大读博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研究所实习,没想到最后就留了下来。“当我第一次穿上实验服,突然明白这里就是我的‘科学故乡’。”
“大科学装置不是冷冰冰的钢铁丛林”,维多利亚比划着托卡马克装置的形状,“当我带着女儿参观合肥市科技馆,看到她站在量子计算模型前不肯离开,忽然明白我们在这里做的事,正在播种未来。”
生活切片
洋面孔的“合肥日记”
在科创叙事之外,外国专家们的发言更像一部城市生活纪录片。
作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指导项目车辆项目经理,贾米尔扎赫的经历颇有代表性。
2017年,他与妻子在德国展开中国地图,“合肥”这个陌生的坐标最终被圈定。
贾米尔扎赫回忆初到合肥时,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与合肥相关内容时的忐忑,如今却能熟门熟路地在城市中来一场“City Walk”。
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Claus Thomas Weise(汤卫思)教授的“合肥十年”堪称城市变迁的微缩景观。
2009年他初来乍到时,合肥经开区还能看到农田,如今驾车行驶在龙川路上,摩天大楼与科创园区鳞次栉比。
让汤卫思尤其感慨的是医疗体验。去年住院十天,从护士用简单英语沟通到主治医生用专业术语讲解病情,“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城市在国际化道路上步步深耕的结果。”
这种“把异乡变故乡”的融入,藏在城市的细节里。
对安徽大学特聘教授陈文杰来说,2017年在北京的学术会议上,安徽大学领导一句“合肥有片‘科创巢湖’等你来冲浪”,让这位智能机器人专家动了心。
从新加坡樟宜机场直飞合肥只要4小时,家人常笑称这是“探亲捷径”。
同时,教育也是外国人才落地的“刚需”。
Peggy Gorman-Mitchell(佩吉-高曼-米切尔)校长的合肥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23名学生起步,如今已拥有600名学子,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度。
每天一节中文课、春节写春联、中秋做月饼的“规定动作”,让她引以为傲,“有的孩子来校时一句中文不会,三年后却爱上中国文字。当教育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合肥的国际朋友圈才会越来越宽。”
建言时间
与“养人之城”的真诚对话
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Daniel David(丹尼尔·大卫)于2013年来到合肥。这个曾在美国和加拿大工作过的行业专家,如今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里的科研设备十分先进,未来我打算定居合肥。”
最让他骄傲的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们,“我现在会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做研究,这种‘学术落地’的快感,在合肥特别真实。”
座谈会的高潮出现在建言环节,外国专家们都掏出了“真心话”。
贾米尔扎赫坦言,尽管之前参加过中文课程,但撰写技术报告时仍感吃力,“如果能有针对科研人员的专业翻译服务,或许能让更多外国学者扎根。”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指导项目车辆项目经理帕特里克·里拉·阿瓦隆则关注外籍配偶的就业,“许多人拥有教育、金融等专业背景,在职业选择时却多从事语言教师,这会有点可惜。”
汤卫思的建议直指“留才密码”,“吸引人才靠政策,留住人才靠‘土壤’。” 他建议建立外籍人才社区,定期举办跨文化沙龙,同时在高校设立“国际学者工作站”,为长期居留者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之外的“生活锚点”。
维多利亚则希望扩大外籍人员实习项目,“我在等离子体所的实习经历让我决定留下,更多年轻人需要这样的‘第一眼体验’。”
这些建议都被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当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VD SBU副本部长及技术总工程师Lee Ho Young(李浩永),提到“希望合肥的国际人才活动能像科创成果一样‘出圈’”时,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笑着回应:“‘科大硅谷’平常有很多创新创业大赛,欢迎各位带着项目参加。”
城市哲学
从“吸引人才”到“共生共荣”
在座谈会现场,听到了不同的语言,但大家都在说同一个词——机会。
一座内陆城市的开放雄心,正通过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向世界传递着温暖而坚定的信号。
当科创硬实力与生活软环境形成共振,城市与人的关系便超越了简单的“互利”,升华为“共生”。
数据显示,合肥目前有来自74个国家的1500余名外国专家,这个数字10年前仅为300余人。
他们中,有人像维多利亚一样举家生活在巢湖之畔,有人如丹尼尔·大卫般在合肥落地生根。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不仅要让外国专家‘来得了’,更要‘融得进’‘留得下’。”
合肥的英文译名“Hefei”,拆开来看是“合”与“肥”,合聚天下英才,肥沃创新土壤。
当然,也可以是“High-Fly”(高飞),还可以是“Home for Friends”(朋友之家)。
未来,期待更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因为开放的合肥,永远留着一张空椅子,等待下一位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