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半岛网
从“魅力”到“实力”:昆明市多维发力,做好外国人才工作
外籍人才是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版图”,也是科技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活水”。近日,国家人社部发布2024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活动成果,自2019年开始,昆明市(昆明外教招聘)连续6年入选,排名上升至第13位。
政策先行 打造外籍人才逐梦“栖息地”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6月,市科技局联合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外籍人员来华工作许可、签证及居留许可相关工作的通知》,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至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实施,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窗统一出件的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2021年8月,以自贸区昆明片区作为政策先行先试“突破口”,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相关事项的通知》,适当放宽外籍留学生来昆工作的若干条件。为进一步优化昆明市涉外服务的便利化水平,2023年5月,市科技局联合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局印发《<昆明市外国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试行)>的通知》(昆科发〔2023〕33号),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居留许可(工作类)”两个事项,从“两地、两窗、两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实现“一套表单、材料互认,一站服务、同步申请,一次办结、联动审批”的“3个一”的创新举措,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的转变直接减少申请材料30%、缩短审批时限50%以上。
项目赋能 打造外籍人才圆梦“耕耘地”
全市32个在建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涵盖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生态环保、食品加工等领域。通过与老挝、缅甸、泰国等20余个南亚东南亚国家、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畅通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提高了昆明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质量和水平。近三年来,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专项获得专利454件,软件著作权70项,发表论文216篇,出版专著14部,制定标准99项。培育植物新品种9个,国家审定新品种14个,科技成果产出144项,解决关键核心技术61项,新建生产线5条,构建科研平台18个,建设服务平台7个,技术输出50项,输出地拓展至韩国、缅甸、柬埔寨等14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引进41项,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7个,建立产学研实体11个,转化应用科技成果84个。
平台拓展 打造外籍人才筑梦“成长地”
昆明市连续举办了8届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协作会议,2025年度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协作会议参会国别新拓展至埃及、伊朗等5个国家,参会成员总数达12个国家和地区;联动多边技术转移平台,合作范围拓展至9个国家63个技术转移机构。为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国际科技特派员、国际培训班3个类别8个具有代表性的金砖国家科技人才项目颁发金砖中心项目认定证书。
推动5家金砖技术转移行业协会与技术经理人专业培育机构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技术经理人联合培养倡议”,促进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与交流,推动专业人才互认,进一步夯实了“金砖+”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印发《“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细化技术转移网络建设、成果转化路径及市场化推广策略,为出海联盟提供长期行动框架;发布350项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及需求,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
服务升级,打造外籍人才追梦“心安地”
不仅让外籍人才“留得下”,也要让外籍人才“留得好”,增强外籍人才在昆“心安之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让日常服务有温度,主动走访在昆外国专家,关心专家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度,指导用人单位做好科研和生活保障服务,即时协调解决外国专家、单位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每年10月—12月对在昆工作的外国专家进行慰问。
让医疗保障显温馨,昆明市于2014年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建立了首条昆明市国(境)外专家就医绿色通道后,2021年10月再次依托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平台,共同建立了昆明市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为解决高层次人才就医诊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加强营造全市良好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环境。
让教育服务见温情,针对在昆工作的高端外国专家子女提出入学、转学等需求,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其解后顾之忧,努力为在昆高端外国专家营造安心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开放的春城,正在积极拥抱世界。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外籍人才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与这座文化名城共同书写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