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高校海外人才引进与江苏“1650”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强省战略,着眼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系统部署涵盖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的“1650”产业体系建设方案,这一体系既是江苏(苏州外教招聘)产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
产业之基在人,产业之兴靠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江苏要在“1650”产业布局上走在前列,必须依靠高水平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把服务“1650”产业体系作为引才聚才的重要方向,持续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放眼全球引英才
汇聚智力资源新高地
锚定江苏重点产业战略需求,实施学科规划精准牵引。重点学院牵头,坚持学科引领,制定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引进目录,以国家和地方专项引进政策为抓手,建立跨学科协同的引才机制,实施精准引才。近年来,高校重点引进一批长期在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拔尖人才,实现人才引进与学科布局、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积极探索“全球猎聘+团队引进+项目驱动”模式。既注重引进具有卓越国际学术成就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也重视延揽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青年才俊。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线上视频面试、海外专场推介会等方式,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同时,高校注重“人才+项目”的深度结合,通过设立多种人才基金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围绕“1650”重点产业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
全面提升学术资源配置,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支持政策方面,高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叠加享受地方相关政策,“1650”重点产业方向人才可叠加相关待遇,符合要求可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双聘,叠加实验室兼职津贴。科研条件方面,在提供充足的办公、实验场地,优先支持组建科研团队的基础上,学校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配套,确保人才能够快速开展研究。生活服务方面,学校提供住房待遇、医疗服务、教育资源、配偶工作等全方位支持,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学校还积极推动“校地、校企、校院”三方联动助力海外人才在江苏各地找到科研落脚点和产业合作伙伴,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直面挑战补短板
打通引才融合“最后一公里”
高校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江苏“1650”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破解关键核心难题的战略高度来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人才引进与江苏“1650”产业体系对接深度不足。理工科类高校在江苏“1650”产业体系部分方向具有明显优势,但海外人才引进与地方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脱节。一方面,引进的人才在科研方向上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不足,部分研究方向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产业动能;另一方面,高校与地方产业的合作机制尚不够完善,缺少面向重大产业需求的联合研究中心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由此导致科研成果在落地转化上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应用—社会效益”的全链条效应。
二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整体规模与质量仍有差距。近年来,高校吸引了一批在国际学术前沿和重点产业方向具有影响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然而,与世界一流高校和国际一流创新机构相比,引才总量仍显不足,顶尖人才和团队数量不够。当前引进的海外人才以青年学者居多,能够在前沿方向快速崭露头角,但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新能源、关键材料等关键核心领域,具备重大原创能力和战略引领作用的国际顶尖人才仍然偏少。
三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服务保障和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学校大型科研装置、交叉研究平台等公共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影响了人才的跨界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治理体系国际化程度不够,不足以增强海外人才扎根发展的意愿和归属感。
创新机制强支撑
激发“1650”产业澎湃动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必须更加主动对接“1650”产业体系,推动人才、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以服务“1650”产业体系为导向,系统谋划高校海外人才引进战略。适时建立“海外人才服务江苏产业发展数据库”,聚合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信息,打造覆盖全链条的海外人才引进平台。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明确重点突破领域,努力形成若干个国际一流的海外人才集聚高地。
引才的最终目的是育才、用才。高校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通过联合培养、企业合作、产业孵化等方式,推动人才成果更快落地。高校应持续深化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搭建成果转化通道,促进海外人才的原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海外人才的引进不仅是待遇问题,更是生态问题。要通过制度设计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发展感。今后的工作中,在科研经费、国际交流、跨学科合作、聘期考核等方面给予海外高层次人才更大自主权,并进一步优化生活服务保障,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需求,瞄准重点领域,积极链接海外创新资源。通过与世界前沿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创新前沿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促进海外人才的科研方向与地方产业发展实现精准对接,推动创新成果在江苏率先转化,服务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布局。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1650”产业体系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引擎。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地方发展上,应继续深化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努力打造人才高地。通过高水平人才与高质量产业的深度耦合,推动江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