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管理的平衡之道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外教(外籍人才)已成为许多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带来了地道的语言、多元的文化和创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如何做好外教的管理工作,却是一个常常让管理者感到挑战的课题。
图源:pixabay
管理始于聘用之前。
我们都知道,外教是非常重视合同的。合同不应只是法律文件,更应是双方共识的体现。除了薪资、课时等基本条款,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外教的工作职责,是否只需上课,是否需要参与教研活动、课外俱乐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再就是教学要求,使用何种教材,是否有大纲需要遵循,对课堂管理和学生评估有何基本要求;文化适应条款,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图源:pixabay
在外教到岗前,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双方进行一次正式沟通。再次向外教说明学校的基本情况、文化氛围和对他的期望,并解答外教的疑问。这能有效降低外教初来乍到的不安感。
外教初到异国他乡,面临文化冲击和孤独感。此时的管理,应侧重于“服务”与“关怀”。
完善的入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只丢给外教一本员工手册。可以安排一位双语助教或一位友好的中方教师作为外教的“伙伴”,带领他熟悉宿舍、周边超市、医院、交通等生活环境;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工作环境。
最重要的是要组织一次简短而实用的岗前培训,介绍学校的历史、使命、特色活动,以及学校的教学文化,让外教对学校多些了解,以便尽快地开展教学工作。
日常工作的顺畅运行,依赖于高效、双向的沟通渠道。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议,时间简短,内容聚焦,同步教学进度和学校活动安排,及时了解外教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耐心听取他们的建议,为他们扫清工作上的障碍。
在教学中,在确保符合学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外教的教学方法和课堂风格。鼓励他们带来创新的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外教获得职业成就感。
让外教有“家”的感觉,是最高层次的管理。
经常组织联合教研、集体备课、团队建设等活动,打破中外教师之间的壁垒。让外教感觉自己是教师团队中平等的一份子,而非“外人”;也可以利用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组织校园活动,让外教主导策划,展示其文化背景。同时,邀请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的庆祝,增进他们对本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也要注重关注外教的生活与情感,偶尔的关心问候,组织一些轻松的社交活动,都能极大地增强外教的归属感。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外教和学校可能会出现意见相左,或外教行为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学校可以基于合同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沟通,避免上升到文化或人身攻击。也要注意倾听与理解,首先给外教陈述的机会,了解外交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文化误解或沟通不畅所致;最后明确底线,对于严重违反师德或合同的行为,必须态度明确,按章办事,维护管理的严肃性。
管理外教,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学校通过专业的支持、真诚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当外教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共同体中被重视、被支持的一员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主动地配合学校的管理,从而更长久地工作下去。